段永平浙大交流13点干货分享:谈赚快钱、创业、黄峥、拼多多、苹果、乐视……

2025-01-07
图片
图片
2025年1月5日,著名投资人、企业家段永平重返母校浙江大学,与现场校友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话期间,段永平分享了自己对投资的见解,谈及自己与巴菲特共同的价值投资理念,并对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投资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
段永平还阐述了自己“敢为天下后”的理念,反思了当年对乐视股票的认识。
在回顾浙大求是书院的学习生涯时,段永平多次强调人生最重要的原则是“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
以下是中投华创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1、谈赚快钱:并不怕错过一些机会,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踩雷。想快赚可能正是你缺钱的原因,因为一直想着快速赚钱。知其不可为很重要,还是要踏踏实实做该做的事情。
2、谈创业:该创业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你鼓励……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你是真的有想法,真的有必要,还有就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创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我们当年就是走投无路。
创业并不容易,你不要只看到有些人的成功,成功率非常低。
有想法,有条件,就去做。你如果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那就要小心。
3、谈学习:当你对某件事有兴趣的时候,就不会对未来的东西感到恐惧。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不能说所有新东西你都去学,那样也白学。有好多人看起来知识很渊博,你再渊博,也不会比搜索引擎更渊博。
4、谈赛道:好赛道是不会进入低毛利的,低毛利的都是商业模式比较差、产品差异化很小的产品。
5、谈乐视股票:有人跟我说乐视的股票掉到了三十几块,怎么办。我说三十几块已经是好价钱了,因为这个价格在未来可能会变为零,你何必等它涨回五十块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想卖股票给我。那可是乐视原来的第二大股东,真是个坏人。
6、谈创新:创新其实是在弥补需求上的不足,差异化不是简单的不同,而是满足用户需求。
创新其实并不一定是最先做的,只是当发现了某个东西,刚好有实力把它做到比别人更好时,可能就厉害了。
7、谈勤奋:有人说过,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说勤奋最重要,我说不是,我说做对的事情最重要。
因为我说勤奋最重要,你会变得更勤奋吗?你不会,至少我不会。但是呢,你想着做对的事情,发现错了你赶紧改,这一辈子你累积三十几年,四十几年,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会省好多力气。
8、谈分享:我能做到今天,很多就是对人的支持,我的分享的精神,我觉得很多人用人的时候都是要让别人为自己工作,我是希望他们能够为他们自己工作,而不是为我工作。
9、谈黄峥:我非常喜欢和黄峥交流,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看本质的人,和我一样,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你要去做对的事情,要把事情做对,你要想长远。我觉得黄峥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觉得黄峥不是一个趋利的人,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他不是为了挣钱,他也不会蒙你。
10、谈预防:做事情要尽量想长远,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我觉得这很重要。
从长远角度解决问题,要提前预防,安全第一。
11、谈信息差:信息差对炒股没有太大影响,除非是有那种希望买了马上卖,赚不该赚的钱的人。
对我而言,投资不是零和游戏,而信息差就是零和游戏,用信息差提前赚钱,或许有点不道德。
那些很投机的人,很多都过得很惨。
12、谈风投:不能用自己的必需资金去赌一个不需要的钱。我一年赚个10%到25%就挺好的,搞一个500%回报,但可能会亏得一干二净,那我为什么要去做呢?
如果我知道它有高回报,我是可以承受的。这取决于你懂不懂,你懂你投的东西,就不应该碰不懂的。另外就是不要使用杠杆。
13、谈全球化:全球化其实都是局部的全球化,但是我觉得这个所谓全球化实际上是个谬论,像一个伪命题。其实你并不需要去追求它,你到了该去的时候,你自然就去了。你根本没有那个实力,也没有那个需求的时候,你走不出去的。
14、谈低调:我低调吗?有几个企业家敢在雪球上说话?我就是个普通人,从不刻意高调或低调,我就是做我该做的事情。
15、谈与巴菲特交流投资苹果:我觉得苹果的生意模式,主要是iPhone,比可口可乐要好。我向巴菲特解释为什么苹果的生意模式好。你说百事可乐只有可口可乐一半的价钱你就选择了它,而你知道安卓和苹果的价格差多少吗?真正的苹果用户根本不在乎这些,至少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一样的,真正使用苹果的人就是用苹果的。
16、谈拼多多:人家的用户越来越多,那么多人喜欢用它,你非说它不对,到底是啥意思?
做拼多多的时候,是我投了黄峥,但我投他并不是事先知道的。有一天通电话,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做这个。
我给他提了个条件,说你想让我投多少,你就再投多少。他其实并不是因为缺钱找我,而是为了把我拉进去做投资人。
以下内容为活动现场访谈节选内容,由中投华创整理发布。
想赚快钱,可能是没钱的原因
主持人:段学长在投资时如何快速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投资?
段永平:基本上,我不会快速做出这样的判断。过去十多年,我关注的公司就那几个,这源自我对企业、生意、产品多年的理解。
我没见过谁能很快下判断,包括巴菲特和芒格这样的投资高手,他们的节奏也很慢。他们并不怕错过一些机会,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踩雷。
有人可能会说,有钱不需要快赚,但我们缺钱就想快赚。我回应说,这可能正是你缺钱的原因,因为一直想着快速赚钱。
其实我也想挣快钱,谁不想挣快钱?但是呢,知其不可为很重要,就是你还是要踏踏实实做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好的,学长的意思就是要敢于尝试,并且眼光要放得远一些。
段永平:敢于尝试这个太难了。你怎么个尝试法?就说呢,我不是一个不敢冒风险的人,但是呢,你要拼到你能够承受得起的风险。大家不能够说,哎呀,谁谁谁,你看他赌对了。那你说这个投资我最厉害的,那是二十分钟赚了二十多倍。人家说你干嘛呢?我在赌场呢。一百块钱赚了两千多块钱,我就走了。但是我可以重复这件事吗?我不能。
那你说我当年投网易,那也是啊,几个月赚了二十几倍,真是二十几倍啊,而且我是全仓的。那人家说那你真厉害,你再来一次,我说这个不会。你碰上了,那你说苹果我们投也很好啊,那也是好。那你想我是2011年投的苹果,那现在都2025年了,差不多刚好就是十四年了。
那你看起来好像很好,那你要对这个生意理解不了,对文化理解不了,对商业模式理解不了,早就跑了,也不可能留到现在。所以快这个东西是比较难的。这个比商业模式还是需要快。
好赛道不会进入低毛利
主持人:请问一个好赛道往往会随着竞争的加剧而进入低毛利的时期,在这样低毛利的一个时期下,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呢?
段永平:首先,好赛道是不会进入低毛利的,低毛利的都是商业模式比较差、产品差异化很小的产品。那作为创业者你还要进去,那就脑子坏了。投资也好,创业也好,其实都是要很认真地去想一个商业模式,但我觉得创业还是有点不一样。创业时,你必须要找的是你自己真的有感觉的东西。
我当年做游戏,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我自己爱玩游戏,所以我从来不批评爱玩游戏的学生。我儿子要玩游戏,我让他玩。我只是想办法跟他商量,玩多少时间,他要干什么的时候就挣时间,而不是简单不让他玩,因为我自己就喜欢。我觉得所有的事其实都是游戏。
有人喜欢学习,其实也是,它有快乐嘛,游戏也是可以带来快乐的东西,那我们做企业也好,做投资也好,其实都是一种事情。所以游戏是个好的东西。
反正创业是这样的,你不能只是想做一个能赚钱、能出人头地的事情,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你真的不知道最后能做出啥来,因为它没有什么感觉。
我做游戏的时候,确实碰到过,像小方游戏机的时候,我知道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我想的事情就特简单,我并不需要说服别人去玩游戏,我只是要把我的东西,产品做好就好了。搞一个新东西,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个啥,那个过程远比你把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做好、质量做好、渠道做好、服务好的难度大特别多。
后面做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当然了,当你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你就必须得往前走。我们早年说,敢为天下后,那时我们很小啊,现在我们也做很多新东西,也没办法,你不做,前面就没人了,那怎么办?
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
主持人:好的,谢谢段学长的回答。虽然我在这方面完全是一个小白,但从段学长的分享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来自经济学院的同学提出的。他提的其实也是我们刚才听到很多次的一句话。他想问段学长,您的本份哲学中说到做对的事情,那么大学生要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是对的呢?
段永平:其实是知道的。就是有些事情你不知道,那你做了将来也会知道,因为你会受到惩罚。但是呢,你发现错了一定要马上停。大部分事情我想大部分是知道的,但很多人做错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说明知是错的,他还要继续做呢?因为错的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诱惑。
比如说抽烟、酗酒等等,你看多少人明知不好还在继续。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行为有害吗?当然知道。
虽然这样做不伤害别人,但对自己身体不好。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舞弊、论文作假,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错的吗?他们知道。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做呢?难道这些也需要大学来教吗?
我还见过以前有些学校,特别是像农村的一些中学小学,竟然写着“老师不许强奸学生”,这种事情怎么能写得出来呢?这些问题总是依赖法律来解决,我觉得这样很难。每个人需要自律,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
股票也一样。很多人买了一只错的股票,发现问题后还不马上抛售,而是等着它涨回来。我记得有人跟我说乐视的股票掉到了三十几块,问我怎么办。我说三十几块已经是好价钱了,因为这个价格在未来可能会变为零,你何必等它涨回五十块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是想卖股票给我。那可是乐视原来的第二大股东,真是个坏人。
主持人:感谢段学长的回答。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内心的短期诱惑,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创新是在弥补需求上的不足
主持人:在勤奋乐观之前,更重要的是浙大的求是创新精神。很多人把创新理解为与众不同,我觉得这个要特别小心。
段永平:最主要的是你到底想做什么,你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做一个以往没人用过的东西,虽然是创新,但没人喜欢,那就惨了。创新其实是在弥补需求上的不足,差异化不是简单的不同,而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包括很多方面,老师满足学生需求也是一种用户,建楼如果建得好看但不好用,就会出问题。
主持人:顺着您的回答,我想到您之前提到过“敢为天下后”。这个理念在于不能盲目创新,是吧?
段永平:我说过“敢为天下后”,可以举很多例子,比如Google、苹果、微软都是成功的企业。你说还有谁不是?AI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跟着做,你说他们创新吗?从ChatGPT开始,但我也搞不清楚,我用过很多,包括ChatGPT、Gemini、perplexity等等,但他们是否创新呢?
创新其实并不一定是最先做的,只是当发现了某个东西,刚好有实力把它做到比别人更好时,可能就厉害了。
比如Google的搜索,并不是Google最早做的,Yahoo的科技是更早的例子。苹果的iPhone也并不是手机改革中最早的案例,但他们有实力,并且敢为天下后发制人。
当然,有些东西,即使你后发,也不一定成功,比如微软的搜索就无法超越Google。所以微软特别热衷于搞ChatGPT,因为他们想从这个角度把社区抢回来。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其实没太关心这些,我更多想着好好打打球。
主持人:好的,谢谢段学长。接下来这个问题其实与刚才段学长提到的“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相关。问题来自工程师学院的,她想问您如何看待追热点或者说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段学长是否还有补充?
段永平:追热点的定义不太明确,我也不清楚它具体指什么,可能追星或者追风口都算。至于模仿与创新,你如果能做出不魔幻但又很好的东西,那当然好。不过几乎没有一个例子不是从模仿开始的。
比如微软有很多产品,很多都是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做的;苹果、Google、Amazon也是这样。Facebook算不算,我不好说,尽管它好像在社交媒体领域没有太多前例,但它也是在别人技术基础上建立的。
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个矛盾,我觉得这其中并没有冲突。
主持人:感谢段学长的回答。下一个问题来自信电学院,由金老师提问,请问段学长记忆中的校园和今天看到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段学长最近是否回过之江校区或者紫禁港校区,看到哪些变化?
段永平:说实话,我并没有太注意,只是坐车绕了一圈,应该没有太大变化,蚊子依旧还是那些蚊子。
做对的事情最重要
主持人: 是的是的,蚊子还是那些蚊子。那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他想提问的是,请问段学长如何培养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段永平:这个我搞不清楚,我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我就是想,我本质想,想长远,想本质。你跟我做的一样,你挺好,我干嘛要批判你。
但是呢,有些东西我可能看见,我觉得,因为我看很多就像你刚才讲的勤奋乐观,我就瞎说,不知道这背后都是什么,我也没有仔细想。
但是确实有人说过,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说勤奋最重要,我说不是,我说做对的事情最重要。因为我说勤奋最重要,你会变得更勤奋吗?你不会,至少我不会。但是呢,你想着做对的事情,发现错了你赶紧改,这一辈子你累积三十几年,四十几年,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会省好多力气。
我们三十年毕业,四十年毕业,我看那些同学,都是很聪明的人,但是有些人在原地就转了三十年,四十年,那就是可能每个小的决定,他都是基于眼前的利益。勤奋嘛,他们可勤奋,但是不稳定。
所以我有时候,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批判性的,我觉得我自己会去想这个事,所以养成一个想本质的习惯我觉得挺好,凡事就这么想,时间长了可能就有这种能够想本质的习惯。但是是不是叫批判性的思维我就不知道,批判性我听起来感觉好像恶狠狠的样子。
非常喜欢和黄峥交流,他是一个看本质的人
主持人:比如说您和黄峥之间有很深的友谊,您可能看重黄峥身上的一些特质。请问年轻人的哪些特质会吸引您?
段永平:我觉得这些特质其实跟年纪无关,我不喜欢和无法沟通的人打交道。我非常喜欢和黄峥交流,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看本质的人,和我一样,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
他当然也算年轻人,说到我,听说我也算。其实又回到我说的,你要去做对的事情,要把事情做对,你要想长远。我觉得黄峥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聊天时,我们总是能在同一个频道上,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我和很多人聊天时,感觉很难顺畅交流。
所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质。
不能因为怕错就不做事
主持人:假如您可以让刚刚大学毕业的自己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您会选择什么?
段永平:睡觉。每天坚持是啥意思?经常做,体育锻炼要做。有太多事情要做了,但你必须选一件或者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有点难。
运动很重要,不一定每天,但要保持身体健康和大脑清醒。另外,还是要回到我刚刚说的逻辑上,你要想长远,坚持做对的事情,如果出错要赶紧改正。把事情做对是学习的过程,你会犯错误。
许多人分不清做错事与做事情出错,这两者心情完全不同。不能因为怕错就不做事,因为怎样做都会错,但明知是错的事情就不该做,这个逻辑明白吗?
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同学,他想问您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求学和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挫折?
段永平:求学时,我差点没毕业,老师帮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可能真的毕不了业,这也算挫折吧。创业时,挫折太多了,每一个产品都有问题。我可以说电话是24小时开机,但我非常不愿意接电话,因为每一个电话可能都是麻烦和问题,太多了。
主持人:面对这些挫折时,您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想法或者心得可以和我们分享?
段永平:其实是有的,你做事情要尽量想长远。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我觉得这很重要。
如果一天到晚都在接电话,那就会很麻烦。我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基本上不接电话,避免有太多紧急的事情。
比如说锻炼身体,你不能等到身体不行了再去看医生。虽然看医生和定期检查都很重要,但关键在于预防。
我记得以前在北京做过一个节目,叫“危机时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当时我经常接受采访。
他们问我,在危机时刻我会怎么办?我说,如果我正开着车,以200公里的时速前进,前面20米有堵墙,肯定要撞上去了,那该怎么办?实际上没什么办法,死定了。
这时他们问我,我该怎么办?我建议,最重要的是不要开那么快,为什么要撞墙呢?开辆好车,比如坦克型,从长远角度解决问题。大家喜欢看危机时刻,临危不惧,但其实也不见得有意义。
要提前预防这种情况,安全第一。到那个时候再找办法就晚了,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与巴菲特交流投资苹果
主持人:接下来的问题来自我们的校友,他想请您分享一下和巴菲特交流之后,你们在价值投资方面的最大共性是什么?以及有没有一些差异化的关于价值投资方面的观点?
段永平:我们对投资的观点是一样的,也就是价值投资。如果不投价值,那投的是什么呢?但投机不一样,别人关注的是机会,这样也是可以的。我们对不同生意的了解各不相同。他懂很多生意,我懂的生意他未必懂。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巴菲特也买了很多苹果股票。他大概是从2016年开始买的,而我是2011年就买了。2018年时,我专门去跟他聊了一次苹果。他可能听别人说,我有一个博客,他就问有没有英文版的,他想看。我说,我的英文水平你也知道,我怎么可能用英文写博客?而且,我写的内容很多都是从你那里得到灵感的,他就“哦”了一声。他说,如果你想聊苹果,可以来找我聊。
他很期待我去聊苹果,于是我安排了一次去芝加哥的行程,顺便路过奥马哈。我给他发了个邮件说我要路过,他说那你就来。
到了那里,他在酒店大堂等我。我们有三个人,一起吃饭聊了起来。他真的很厉害,一开始很友好地营造气氛。他讲起小时候喝百事可乐的事。我说,我怎么不知道这事儿,难道你不一直喝可口可乐吗?他说,那时百事可乐的价格只有可口可乐的一半,所以当然喝百事可乐。
然后我们开始聊苹果。我说,我觉得苹果的生意模式,主要是iPhone,比可口可乐要好。身为营销出身的人,我很清楚这是大家关注的点,也是我关注的点。
我解释为什么苹果的生意模式好。你说百事可乐一半的价钱你就选择了它,而你知道安卓和苹果的价格差多少吗?真正的苹果用户根本不在乎这些,至少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一样的,真正使用苹果的人就是用苹果的。事情就这样结束了,那天晚上我们就聊了很多其他的事,没有再聊苹果。
到2022年,我参加了他们的股东大会,他邀请我去他们的晚宴,地点在奥马哈的一个植物水族馆。我当时觉得很有意思,想着自己不会搞错,因为有时候感觉不太好。我决定早点去,提前半个小时到,结果顺利找到了。路标都很清楚,进去后有一个大礼堂,摆了大概50张圆桌用于晚餐。
我进去时,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人,巴菲特和芒格。对面走过来一个人,比尔·盖茨,我们四个人坐下。巴菲特介绍我说:“这是Ping,他告诉我,苹果的生意模式比可口可乐好,所以我买了很多苹果。”
我想着,那天晚上我们只说了那么一句话,四年了,他就领会到了。我跟很多人讲过,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而他当时一下子就明白了。四年后,我和他平时也不见面,他就这样介绍我。当然他买了很多苹果,这跟我没关系,这只是个玩笑。但他持有至今可能跟我是有关系的,不过这我们无法验证。
投拼多多前,并不事先知道
主持人:想请问段学长的是,拼多多和步步高OPPO、vivo都把本分当作企业文化,但是在企业经营上有很大的不同,请问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段永平:我们公司我很清楚,拼多多的情况我确实不太知道他们具体的东西。因为很多人跟我讲这个,我说人家的用户越来越多,那么多人喜欢用它,你非说它不对,到底是啥意思?
我知道,像黄峥最早开始商业的时候,你比如说他做拼好货的时候,他是非常关心农业的这个东西,他就是想把农产品发出去。他真的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他现在做的很多基础建设都是跟这个有关的。
做拼多多的时候,是我投了他。但我投他并不是事先知道的,有一天通电话,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做这个。我说这不就是以前的拼好货吗?他说对,但是现在有一点不一样,做的东西多一点。他希望我能投他们,我就问他能挣钱吗?他说不知道,但用户成长非常快,很多人喜欢用,供应商也很开心,原来不好卖的东西卖出去了。
尤其是农产品,他们最早是农产品起步的。你想,农民的橘子卖不动就会烂掉,所有水果都是一样,通过他们的渠道,他们确实做得很好。他让我加入,我问能赚钱吗?他说不知道。我听了成长的速度后说,好吧,我就把它当公益做吧,因为那么快的成长速度表示是在做好事。如果赚钱了,我就把它捐到我的基金里,当公益了。如果我不赚钱,但是帮了那么多人,那也算是做了公益。
然后我给他提了个条件,说你想让我投多少,你就再投多少。他其实并不是因为缺钱找我,而是为了把我拉进去做投资人。
当然这个故事大家不要往外说,我不该说,我给忘了这事。这里没有什么,是在早年上市之前的事情,跟上市没有关系。我算回答这个问题了,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也不了解细节。实际上他确实厉害,用户量等一直在涨,那些不喜欢的人也没试过,很多人从来没有,就觉得那就是坏,我很难理解这种事情。
段永平:各种各样的标案我也和黄峥他们交流过。我听说了,首先我不好评价,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但是大部分供应商还是认真在那里待着。这是第一。第二,他们的竞争环境可能更恶劣一些。我们的供应商很少,我们非常注重让供应商满意。相比之下,很多供应商会有意见。你告诉我有多少吧,对吧。如果有一万个供应商有意见,那可能有五百万个供应商。所以从这个角度,你可能能够理解,但是具体怎么回事我不知道,所以我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
但是我觉得黄峥不是一个趋利的人,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我非常理解。他不是为了挣钱,他也不会蒙你。前段时间听说狂调的时候,很多人质疑这是不是一个骗局,我说别的我不知道,但这一点我很确定,他不是骗人的。他们说那些东西是真的,但是你喜不喜欢那件事,那是你的问题,这是你的选择,对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