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腾讯、小米,创始人之间该如何分配股权?

2024-08-10
图片
图片

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股权,股权是所持有人对公司一部分的所有权,它包含了决策权,也包含了经济的回报权。股权是你的收益、责任和风险。

曾经看到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一位初创公司的一号位认为早期的股权特别重要,直接等同于经济利益,所以他特别“抠”,不愿意和联创分享股权。其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早期,创始人的股权等于一纸空文;直到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购的时候,股权才有现金回报的价值。

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联创之间的股权是否应该提前分好、怎么分等一系列问题。

早期的股权有三点作用

1.掌控决策权

股权的第一个作用是帮助创始人在早期,以及长期时间范围内取得公司法律层面的控制权,进而也掌控了决策权。

2.吸引人才

股权可以三方面帮助创始人有效地吸引人才。

  • 股权可以帮助创始人筛选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可能不会被薪酬打动,他们往往是被某个理想所吸引。股权从某种程度讲就是这种理想的具象化体现,它代表着未来的价值,可以帮你筛选出真正相信你理想的人,这些人他往往希望要更多股份而非现金。

  • 股权能帮助创始人省钱。在早期创业时,创始人往往是没有钱去发薪资的,在这时创始人可以把公司股份作为薪资的一种发放给员工,减轻发放薪资带来的经济压力。

  • 股权可以长期有效地激励初创公司的员工。

3.换钱

股权的第三个作用是融资股份可以换钱。

如何分配股权

股权分配时应当谨记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创始人的股权应该大于所有人之和。这里包含了联创,创始人应该绝对控制这个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加稳定。

第二个原则,价值分配要等于价值创造,否则分配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在股权分配时,谁觉得吃亏或者赚到都是不对的。如果创始人自己在股权分配时觉得自己赚了,那么这种分配机制一定是有问题的。

最后一个原则,分配要考虑长期价值。创始人可能会认识并看好某一个人才,认为这个人将在未来几年内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于是想着以高股权为报酬,把这个人招募为员工甚至是联创。但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是长期的, 很多企业往往可能需要 10-30 年来发展。创业企业更多的价值创造是在后期,因此当涉及到股权作为报酬时,创始人必须考虑自己看好的这个人能不能长期与自己一起工作以及从长期来看,这个人值不值自己给出的股份。

股权分配需要注意的点

不要平均分股份。雷军在本科时其实有过第一段创业,在这一段创业中,一共有包括他在内的四位联创,每人拥有 25% 的股份。雷军不久后就发现自己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股份平分,自己仍然没有话语权,无法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每次涉及公司的重要决定,四个人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导致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常见的分配比例,创始人一般占到 60-80%。例如雷军在经过了第一次创业后,他在小米早期占股 77.8%。

图片

在分配比例中,我们认为创始人如果想要获得相对控制权就需要拥有超过 50% 的股权,在实际分配时还需要更多。例如第一轮融资前,初创公司的一号位最好有 66.7% 以上的股份。这是因为创业公司早期会存在股权稀释的情况。

当创业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时,现有股东的股份是要同比例稀释的。首轮融资往往会稀释 10-20%。例如某个创业公司首轮获得了可观金额的融资,投资人拿走了公司 20% 的股份。那么如果原本创始团队占股 100%,那么在融资后团队所持股权就变成了 80%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避免股权稀释的问题,例如阿里巴巴历经多年发展上市时马云只剩下了 7% 的股份;黄仁勋现在在 Nvidia 只占百分之三点几的股份。第一轮融资前后是对于创业公司十分重要的时期,试想一下,如果创始人在融资前只分给自己 50% 的股权来保证最基本的控制权,那么等到第一轮融资后他大概率只剩下 40%,实际上也就丧失了相对控制权。这对创始人和初创公司来说都是不理想的。

因此对于创始人来说,如果要保证自己在第一轮融资被稀释约 20% 的股份后,仍能达到拥有相对控制权所要求的 50% 这一下限,那么倒推一下,创始人至少要在融资前拥有 63.5% 的股份。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占到 66.7% ,这能帮助创始人在早期更加稳定地控制企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