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是李想的第三次创业,他曾对记者表示:“我以前创立过一家100亿美元的公司,而现在创立理想汽车,初衷是我想体验管理1000亿美元公司的感觉。”
去年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前一天,美团创始人王兴在社交媒体也曾发表感言:“那些认为李想的理想是操盘一个千亿美元理想汽车的朋友们,你们还是低估了一个数量级。”
可以看出,李想身上承载着很多人的期许。
抓住第一波PC互联网浪潮
1981年10月,日后被誉为“中国超级产品经理之一”的李想出生在河北石家庄的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都是中央戏曲学院毕业的知识分子,处事比较开明。
李想从小就比较独立自主,七岁前一直生活在河北沧州的农村姥姥家,中学则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从初一开始,李想便对电脑产生了极大兴趣。但那时候的电脑属于稀缺物品,一般家庭没有几年的积蓄根本消费不起。所以李想初中的时候,只能通过购买市面上的报纸和杂志来了解电脑。
直到上了高一,在李想的软磨硬泡下,父母才花了8000元给他买了第一台电脑,奔腾133。
彼时正是1996年,国外的网景、eBay、亚马逊和雅虎刚成立不久,国内的网易和中国黄页也相继成立,15岁的李想成了中国第一批网民。
买了电脑以后,李想发现一些报纸杂志上面的电脑信息写得狗屁不通。于是,他把自己对电脑的软硬件研究和装机心得写成文章,并投稿给了《电脑商情报》。
没想到,李想的首次投稿便被《电脑商情报》采用了,并且获得整版刊出,稿费大概600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
受此激励,李想开始不停写稿,然后投给《电脑商情报》、《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这些主流IT媒体。
不到一年,他便在电脑IT内容创作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
到了高二,李想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显卡之家,专门做显卡内容资讯。
当时,李想发现用户经常在早上访问网站的需求,便每天5点钟起床,6点多左右就更新好网页。
下午放学后,他就跑到电脑城,跟熟悉的商家借用最新的产品做评测,继续写明天的文章。
这个干劲,简直和刘强东创业之初“定闹钟每隔两小时起床回复客户消息”有得一拼。
好的内容加上及时的文章更新,让“显卡之家”在业内一骑绝尘,后来更是做到了石家庄同类网站浏览量的第一名。
没过一年,算上网站广告收入和稿费,李想每月的收入已经达到两万元,是他父母工资合起来的10多倍。
这一年,他才17岁。
无疑,在第一波PC互联网浪潮袭来的时候,少年李想抓住了用户的需求,并及时响应,迅速成为个人站长里面的佼佼者。
日后,李想在自己的微博回忆,那时竞争对手骂我是个神经病,不按规矩出牌,每天起这么早更新。但在我看来,无论怎么样,用户永远是最重要的。
泡泡网-好景不长
面对互联网发展的大好形势,李想在高三选择了辍学创业,而父母对他的决定再一次选择了尊重和支持。
后来,李想多次在公开场合对父母的开明表达了感激。
李想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技术。要想把个人网站做大,就必须找个技术人才。
于是,他把目标瞄准当时同城的竞争对手—樊铮。
樊铮其实做网站要早于李想,并且刚刚从河北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年龄比李想大好几岁。他懂技术,会写代码,也能管服务器,当时樊峥的个人网站浏览量在石家庄仅次于李想。
在李想的一番游说下,樊铮放弃了自己的网站,决定和李想一起创业。于是,他们在1999年成立了公司,李想占股60%,樊峥占股40%。
他们都没想到,两人一合作就是16年,而且樊铮现在也是理想汽车的重要个人投资人和独立董事。
到了2000年,李想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合伙人—邵震。邵震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在《走进中关村》网站担任IT产品运营经理。
邵震的加入,让偏居一隅的“显卡之家”移师到了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北京。同时在邵震的建议下,“显卡之家”更名为“泡泡网”,公司业务也扩展到了IT全品类测评。
李想胜于产品和内容,樊铮胜于技术,而邵震胜于对互联网的理解和销售,这样三驾马车的组合,为泡泡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乘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东风,到了2003年,泡泡网营收就破了百万。而到了2005年,泡泡网更是年营收破2000万,净利润破千万。
这一年,李想仅24岁。
但是,好景没过多久,泡泡网开始没落,最后被盛拓传媒收购。而这个因果,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埋下。
2003年的非典给互联网带来的影响绝不亚于今天新冠肺炎给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李斌的易车网,还有马云的阿里巴巴,都是从这一年开始起飞。
“电商”这个词在当年只被少数人感知,大部分人还属于懵懂甚至无知的状态,而赢家往往就是在认知上领先了一步。
太平洋电脑和中关村在线一直都是泡泡网的最大竞争对手,它们先于泡泡网成立,并且在2003年就早于泡泡网切入了交易领域,这也让泡泡网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李想后来也反思,自己当时过于关注竞争对手的表面数据,忽略了用户交易的需求,当他醒悟时,为时已晚。
另外,从2003年开始,整个电脑市场的发展开始趋于平缓。而市场爆发的时候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当市场平缓或者下滑的时候,努力的效果就大大减弱,圈地变成了抢地,作为行业老三,泡泡网没有任何优势。
后来李想公开演讲中也提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行业老三是没有机会的。作为行业老三,李想时常感到很痛苦,因为老三的命运是掌握在老大和老二手中的,老三的地位非常被动。
除了这个战略失误,李想在公司后期管理上也是一塌糊涂。有段时间,泡泡网差不多半数员工都跳槽到了竞争对手的公司。
据李想回忆,他在那个时候只知道尽可能努力,自己尽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太懂得如何和员工沟通,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公司内部也没建立管理架构。
作为一个草根创业者,泡泡网的创业经历让李想认识到了自己经营管理上的很多不足,这个短板被他深深埋在心头,并在后来深刻影响了他对“汽车之家”和“理想汽车”的经营思路。
若干年后,李想对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进行总结。在他看来,泡泡网只是PC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三流买卖,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找到一个更大的领域,一个能够成为行业第一的领域。
新的突破口-汽车之家
2004年,泡泡网的发展逐渐遇到瓶颈,李想开始寻找新的突破点。
这次李想不再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而是做什么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第一。
当时,李想团队筛选了三个领域:旅游、房地产和汽车。在综合考虑自己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经验、竞争格局以及进入的时机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做个汽车网站也许是他们最大的机会。
李想和几个合伙人一拍即合,2004年下半年便开始落实他们的想法。
为了做出一个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汽车网站,李想摒弃了当时陈腐的经验和不良的行业习惯,招募了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再加上他从泡泡网带过来的几名员工,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经过半年筹备,新的网站于2005年6月正式上线,取名为汽车之家。
当时,李想找到了时任雅虎中国总裁的周鸿祎,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周鸿祎觉得这个年轻人不具备做一家行业NO.1公司的潜力。
转身,李想就拿到了当时号称“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薛蛮子的100万美金投资。
薛蛮子对李想的评价与周鸿祎截然相反:“李想是我见过的情商最高的年轻创业者。在获得了财富上的成功之后,无论是待人接物的态度,还是个人的性格,几乎都毫无变化。”
汽车之家当时的内容主要是汽车新闻、车辆产品库还有论坛。为了做好网站的用户体验,李想自己担任产品经理。
很快,他发现网站的用户大多是汽车小白,大家并不关心车辆的技术和原理,只想要一个好的浏览体验和讨论环境。
因此,汽车之家在图片拍摄上制定了标准化的流程,内容也做得非常真实和规范,给用户带来了很好的体验。
另外,在内容更新的节奏和时间点上,李想发挥了原来做“显卡之家”时拼命三郎的精神。周末别人不更新的时候,他更新;晚上八九点别人下班了,他加班加点还更新。
甚至在别的网站参加汽车厂商试驾会一周后才发文章的情况下,他向团队下了三条死命令:
第一、必须当天更新;
第二、所有的图片、文字全部原创,不许用厂商的一张图片、一个文字;
第三、发文章不能有错别字,错一个字罚200元。
在这样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下,汽车之家一路狂奔,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从上百家汽车网站中脱颖而出,访问量排进了全国前五,并在2006年超越爱卡汽车,成为国内用户数最大的在线汽车社区,这个桂冠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李想后来在自己的微博回忆这段时光时表示,做汽车之家时,我不再关注竞争对手怎么做。
至始至终,我关心的都是用户需要什么,如何做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汽车之家逐渐壮大的同时,李想一直惦念自己管理上的不足。他希望找一个一流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公司更上一层楼。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在李想为人才烦恼时,薛蛮子把一个牛人推到了他的面前。这个人,就是秦致。
秦致中学毕业于著名的北京四中,后考入清华大学,接着在爱荷华大学、哈佛商学院等名校深造,毕业后在IBM、北方电信、麦肯锡等跨国公司工作多年。
2006年归国后,秦致在蔡文胜的265导航网站做过C00,后来更是在265导航的并购案中一战成名,名噪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圈。
为了吸引秦致加入,李想可谓给足了诚意,不管是股权还是工资,他都做了很大让步,甚至后来还让出了CEO职位,自己退居为总裁。
在李想的真诚邀请下,秦致于2007年7月正式加入汽车之家。他的加盟,也让汽车之家开启了新的腾飞。
新官上任后,秦致主要给汽车之家带来了三方面的改变:
一,建立销售部,并建立了系统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二,给汽车之家带来了流量思维,帮助汽车之家建立了专门创造流量的项目组。
三,利用自身的跨国工作经验帮助汽车之家拿下很多广告大单。
就这样,秦致用半年时间就征服了公司的老员工,并在空降汽车之家两年后,被选举为整个公司的CEO。
汽车之家也在李想和秦致的共同努力下,于2013年12月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目前市值为79亿美元,巅峰时期也超过了100亿美元。
关于秦致对汽车之家的帮助,李想后来的形容是:“他把我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企业,而不一个简单的公司和网站产品。”
汽车之家天使投资人之一黄明明也曾表示,李想与秦致是两个极为互补的人,当时他几乎同时投资了另外一家汽车网站,但这个网站最终以300万美金的价格被出售。所以创业过程中,好的团队价值连城。
秦致自己后来也自信地说过:“汽车之家作为网站,是李想的产品。但汽车之家作为公司,是我的产品”。
所以李想遇见秦致,正如快手的程一笑遇见宿华,两人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人在不同阶段,对目标的认知和获取不尽相同。现在在李想看来,汽车之家当时尽管做到了行业第一,并成功上市,但也只能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二流生意。而真正一流的商业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商业,一个能够引领时代的商业。
李想的理想汽车
作为一个在汽车资讯行业沉淫十几年的创业者,李想清晰地察觉到智能汽车革命的到来。
在李斌和何小鹏等互联网创业者相继投身新造车事业后,李想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汹涌:这不正是他期待已久能够引领未来的事业吗?
于是2015年6月,李想卸任汽车之家总裁,把汽车之家完全交给了秦致。
而后很快,李想在2015年7月1日公开宣布成立车和家(后面在2019年改为理想汽车),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他这次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
那天官宣时,李想还在微博写道:
1、这将是你从事汽车行业以来最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和快速成长的一次;
2、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这将是你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美好经历和事。
3、车和家不仅仅是造车,更要改变未来的出行。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李想创立理想汽车之初,困难重重。
首先,是融资的不理想。
造车是条极度烧钱的创业之路,所以融资成了各大新造车势力的必闯之关。
相比蔚来、小鹏和威马汽车,理想汽车起步晚了一年,那时BAT等巨头以及各大顶级投资机构基本已经站好队伍。
再加上一开始就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模式和区别于主流的增程式技术路线,即使李想之前的履历再好,当理想汽车天使轮投资人黄明明带他四处拜访VC、PE等投资机构时,吃到的大多是闭门羹,这导致理想汽车的现金流一度比较紧张。
而李想本人虽然已经拥有一个上市公司,但可惜的是,他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就将55%的公司股份卖给了澳洲电讯。所以汽车之家上市时,李想的持股比例只有4.9%,身价仅为1.5亿美元,因而不能像何小鹏一样,早期用自己的资金持续支撑理想汽车的发展。
所以在理想汽车内部,李想推行了严苛的成本控制方式。比如:
1、公司行政要求理想汽车员工出差坐经济舱都必须买折扣最低的;
2、出差住酒店时,两个同性必须住在一间房;
3、理想汽车的所有发布会或者庆祝仪式一切从简,把刷存在感的东西全部去掉;
4、车钥匙用纸盒装,交车没有礼品,用户试驾不提供午餐;
5、理想线下门店一开始普遍面积不大,装修简单;
6、所有投资人、客户到理想汽车公司或者工厂,吃的都是盒饭,还要自费住酒店。
还有多位理想汽车员工此前表示,公司已3年没有涨薪。几乎变态的成本要求背后,何尝不是迟迟不能融资的无奈。
2018年年初,理想那时刚刚停掉一个项目,融资也不那么顺利,局势非常危险。后来是经纬中国的张颖,在关键时刻领投了理想的B轮融资,并在后面多次加码。
而到了2019年即将大量交车时,理想汽车再次遇到融资困境。李想和当时的CFO李铁去见了100多个机构,但最后还是没有人投资。
此时,理想汽车距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就在这危难时刻,此前观察理想汽车好几年的王兴和张一鸣出手投资了理想,一下子把它从悬崖边缘拽了回来。
这两位牛人投的不仅是资本,还有他们的眼光和背书。王兴和美团现在合起来更是理想汽车的最大股东,占股24%。
在王兴和张一鸣投资理想的消息出来后,连美国的很多投资机构都打电话问明势资本黄明明,“这是什么情况?中国下一代最超级的企业家为什么在这造车新势力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想汽车?”
黄明明只回答了一句话:“只有超级企业家能够认出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此后,理想汽车的融资之路才逐渐顺畅。
其次,是首款SEV低速电动车项目的失败。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法规来看,SEV项目由于综合续航里程只有80~100km,属于低速电动车的范畴,所以SEV不能享受新能源汽车的国家补贴。
另外,SEV的生产又和法律法规产生了冲突。2018年11月,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严禁新增低速电动车的产能。
在这种情况下,李想的造车理念被业内称为赌徒思维。
幸好早在2018年3月,李想就宣布取消SEV生产计划,并宣称将对SEV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二期中大型SUV的生产。据相关人士透露,这次挫败至少给理想汽车带来2个亿的损失。
资金损失是一部分,但对于争分夺秒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整整两年时间的机会成本才是最大的损失。
造车是一场赌博,战略的选择同样是一场豪赌。在SEV上赌输了是事实,但能否迅速爬起来是李想需要解决的难题。
巴顿将军有句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李想没让投资人失望,迅速完成了这次反弹。
仅仅相隔7个月,理想汽车在2018年10月就举行了理想智造ONE的发布会。发布的产品只有一款顶配车型,补贴前价格在40万元以内。李想表示,这是为消费者创造的一辆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SUV。
2019年12月4日,理想ONE开始向用户交付。到了2020年6月16日,理想汽车便交付第1万辆汽车,创下了中外造车新势力全新车型最快交付10000辆的纪录。
随后,携带这份战绩,理想汽车在2020年7月30日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超97亿美元。
受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看涨的影响,截止目前,虽然离去年上市不到一年,理想汽车的市值已经涨了3倍多,达到307亿美元。
第三次创业的李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他的理想。